周小暄:
陶行知的《生活即教育》向我們深刻地揭示了生活本身就是最豐富的教育資源,呼吁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,將學習與生活相融合。
閱讀這本書讓我領悟到,教育不僅僅是局限于課堂,更應該貼近學生的日常經驗。陶行知強調個體的自主學習,這不僅僅是單純地接受知識,更是通過自我探究和實踐,培養(yǎng)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他的這一觀點深深地啟發(fā)了我,教育應該是一種引導,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,在實踐中成長。
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,閱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他強調培養(yǎng)廣泛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的思維力和創(chuàng)造力至關重要。這一點讓我深受觸動。通過閱讀,學生可以汲取各種知識,了解不同的觀點,培養(yǎng)批判性思維和創(chuàng)造性思維。正如陶行知所說,閱讀能夠“點燃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”,這對于培養(yǎng)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。
同時,陶行知也提到了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重要性。學生不應該將學習與日常生活割裂開來,而應該在實際生活中體驗、思考和成長。這引發(fā)了我對教育實踐的思考。作為教育者,我們應該如何設計課程,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,讓他們在實踐中發(fā)現知識的價值和意義。
總的來說,陶行知的《生活即教育》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教育世界的窗戶,明白了教育不應該被拘泥于傳統(tǒng)的教學模式,而是要把生活融入教育,讓學生在實際中體驗、思考和探索,培養(yǎng)獨立思考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及廣泛閱讀的習慣。這些理念將成為我未來教育實踐中的寶貴財富,引導我更好地指導學生,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意義。
——《生活即教育》閱讀感悟
陳燕梅:
利用寒假時間,我認真閱讀了《陶行知文集》,對教育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。教育是充滿關懷的事業(yè)。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懷,教育呼喚對教師關懷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但是,僅僅關懷還不夠,更要懂得如何去關懷,不能只停留在對學習方面,應試著關懷學生的生活,關注學生的成長。
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:紐約恩菲爾德小學有一位老師發(fā)現她的一個寄宿學生每周一都無精打采,但周二開始就會好多了。后來得知原來該生家里困難,在家三餐都不能按時吃飽,但到學校后飲食會恢復正常。自此之后,學校每周五都會給孩子發(fā)一些小餅干、面包、罐頭等讓她帶回家,這樣的關懷走進了學生內心。
作為教師,我們要學會觀察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小細節(jié),及時發(fā)現學生存在的問題,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教師的關懷與愛,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。“親其師,信其道”,只有與教師更加親近了,學生才會對老師的教導積極聽取。這種以關懷為起點的師愛應當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,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思想溝通。
——《陶行知文集》閱讀感悟
姜鑫瑤:
愛在細節(jié),深耕心田。細細品讀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,我受益良多,書中匯集了陶行知先生教學研究和實踐的精華,從“教學做合一”“學生自治”“創(chuàng)造的兒童教育”等方面,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獨特教育思想。在書中,我深深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“捧著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的淳樸、真摯的師愛。
書中大多文章短小精悍,行文深入淺出、通俗易懂,讀起來仿佛在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講述他的心得,淺顯的文字中蘊含著磅礴的力量,同時感嘆陶先生的前瞻性,他當年提倡的教育思想,和現在的素質教育有很多的相似性。
反思自我,作為一名心理教師,不僅是傳道授業(yè)解惑,還要讓學生學會生活、學會學習、更要培養(yǎng)學生能在學習、勞動、生活中感悟幸福與快樂的能力。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名言那樣:千教萬教,教人求真,千學萬學,學做真人。這也正是今后我教書育人的重要努力方向。
——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閱讀感悟
侯天悅:
陶行知在《教育與生活》中提出了“生活即教育”“教學合一”的觀點。這讓我在英語教學中多了一些思考。我們應該把生活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的英語教學,真正地讓教學充滿生活的氣息,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英語的樂趣。
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、思考的地方,要在英語課堂中把生活和課堂聯系起來。比如,將生活場景融入教學,當學生遇到不熟悉的句子或疑問時,我們可以創(chuàng)造情境,用肢體語言或者簡單的英語去解釋,讓學生理解。比如《Let‘s make a fruit salad》中,可以設置一家水果商店的生活場景,讓學生扮演老板與顧客,用英語進行交流。此外在教授sunny等天氣形容詞時,多用圖片向學生展示大自然的美。在《Chinese New Year》中,也可以讓學生拍攝視頻,介紹自己的新春生活……
我們要把學生放在核心位置,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習、應用知識,那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中敢于創(chuàng)造,勇于實踐使英語教學更貼近生活。
——《教育與生活》閱讀感悟
李方西:
寒假時我拜讀了陶先生的《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》,印象最深的是“創(chuàng)造的兒童教育”,陶先生提倡:教師的第一變——變個孫悟空,教師的第二變——變個小孩子。誠然,很多事用成人的眼光看學生,會因為固有的認知禁錮兒童的創(chuàng)造力,要認識到小孩子的力量,要解放他們的雙手。
我要善于把自己變成一個孩子,樂他們所樂,憂他們所憂,始終提醒自己,不失赤子之心,做小孩子隊伍里的一一份子,真正看到“孩子的世界”。面對問題,轉換角度來思考,真誠地在情感方面和他們站在一條線上,創(chuàng)造一個“兒童樂園”。
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,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仍然熠熠生輝,閃著智慧的星光。我將捧著一顆對學生真摯的心繼續(xù)認真學習,在一線教育實踐中慢慢解讀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。
——《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》閱讀感悟
施佳薇:
最近,我認真讀了中國現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《生活即教育》一書,作為一名人民教師,我感觸頗深。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,用生活來教育,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,具體包括三方面主張:“生活即教育”、“社會即學?!焙汀敖虒W做合一”。
在實際教學中,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,盡可能的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,調動學生的好奇心,提供更豐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,很多學科知識來源生活而高于生活,讓學生在觀察、實驗、調查、參觀等實踐活動中,自主探究,從而,獲取新知識,養(yǎng)成獨立思考、仔細觀察、認真分析、嚴謹推理的學習習慣,掌握學習策略,為后續(xù)學習作準備,同時讓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。生活教育理論是博大精深的,它還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實際,不斷探究其實質,付之于行動,進行成功的生活教育。
——《生活即教育》閱讀感悟
吳一凡:
“愛滿天下”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,也是他畢生教育實踐的寫照。
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、教育思想家,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、博大的胸懷,積極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。他愛教育,愛學校,愛學生,他對教育事業(yè)的熱忱與激情,帶給我很深的觸動。
教師對學生的愛,應是一種理智的、誠實的、公正的、穩(wěn)定的愛。教師愛學生,才有教育;學生愛教師,才能教育產生效果。身為小學教師的我們,要做好學生的“親人、朋友和導師”,不僅要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,更要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。教師的愛在給學生撐起一片藍天時,也給自己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。 尤其作為班主任,更要走進學生心里,才能引領著一群群小天使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,邁步在陽光大道上!
今后的教育工作中,我們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,努力踐行,為教育事業(yè)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——《走近陶行知》閱讀感悟
張嘉玥:
陶行知先生在《生活即教育》中闡述了他對教育的思考。他認為,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,生活所自營,生活所必需的教育。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,生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,教育也就時時刻刻出現在生活之中。簡而言之,生活和教育本身就是一體的。
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一直被熱烈討論著。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,依然存在著教育與生活相脫離的現象。一些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優(yōu)異,卻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,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作為教師,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改變這樣的現狀,把生活化教育內容滲透到孩子們的每日生活當中,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、生活的主人,嘗試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,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綜合素質,獲得長足的進步。
——《生活即教育》閱讀感悟
趙燕:
看過《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》的人會都發(fā)現: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,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獲。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、教育思想家,他以智慧的目光、博大的胸懷,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。他愛教育、愛學校、愛學生,令人耳目一新,也給我很大的啟示。
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:“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頓,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。”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,把他們看成不可教的孩子,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也會發(fā)展、變化,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、牛頓、愛迪生,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。在學校生活中,很多老師總是很容易發(fā)現孩子的缺點,而忽視了孩子的閃光點。殊不知,學會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,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,使他們喜學、樂學于你的課程。
——《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》讀后感